每日财经网
近两年来,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陷入集体困境:海螺环保净利润从2022 年的3.29 亿元降至2024年的千万元级,东江环保连续三年亏损,中小机构更是面临生存危机。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、同质化竞争引发的负荷率不足,成为行业普遍痛点。在政策收紧与市场变革的双重驱动下,危废经营单位需从技术、模式、布局三方面重构竞争力,方能突破困局。
政策锚定方向,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是破局的前提。2025年生态环境部政策明确两大导向: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与填埋减量目标,倒逼行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。企业应主动嵌入政策框架:一方面接入全国危废信息化追溯系统,实现从收集到处置的数据闭环,如安丘市通过智能化平台管控400余家涉危废企业,既降低合规风险又提升监管信任度;另一方面响应填埋占比控制要求,将产能重心转向焚烧与资源化利用,规避政策限制带来的经营风险。
技术升级赋能,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是核心抓手。当前行业80%以上的产能集中在低技术门槛领域,而电子废弃物、医疗废物等特殊类别处置能力缺口显著。企业可重点布局两大方向:一是资源化技术突破,如采用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分离技术回收废金属,或建立废活性炭再生中心,将处置成本转化为资源收益;二是智能化提效,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优化焚烧炉运行参数,将二噁英排放控制在更低标准,同时降低能耗成本。龙头企业已率先实践,海螺环保通过与水泥企业协同优化生产组织,在处置量增长的同时控制了成本边界。
模式创新降本,激活存量市场价值是现实路径。针对小微企业分散产废导致的收运成本高问题,安丘市 “拼单式收集” 模式提供了范本 ——407家小微企业通过组团收运,单家企业年均节省成本超5000元,收运单位负荷率也同步提升。这种模式可进一步升级为 “环保管家 +收运处置” 一体化服务,涵盖分类指导、台账管理、合规申报等增值服务,形成稳定客户粘性。同时,区域协同是解决产能错配的关键,京津冀地区的设施共建共享模式,既消化了东部过剩产能,又填补了中西部处置缺口。
危废行业的 “寒冬” 本质是转型阵痛。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迭代加速,具备 “政策敏感度 +技术硬核力+ 服务灵活性” 的企业将脱颖而出。未来,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,那些能精准捕捉细分需求、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经营单位,终将在绿色发展赛道上实现可持续增长。
上一条
下一条
推荐